看板 book
看漫畫讀懂行為經濟學:人一點也不理性,扭轉你的思考偏誤,做出聰明好選擇 圖文好讀版: 臉書:https://reurl.cc/XAW2aD IG:https://reurl.cc/yREORl 【推薦你讀這本書,如果你總覺得...】 1. 常常買了東西後,卻放著不用? 2. 和朋友去上同一堂投資課,怎麼上完後我跟他得到的結論完全不同? 3. 電影票買錯場次,看到快睡著…但為了避免浪費錢,還是待完全程好了。 【我學到的3件事】 1. 有少數人「討厭排隊」的原因? 多數人在看到長長的隊伍時,會因為好奇而跟著一起排隊,甚至最後買了自己完全不需要 的東西,這就是「從眾行為」(或稱群眾心理),源自於人類模仿、學習的本能。 但是從演化的角度來看,如果同一個物種全部都選擇了某個錯誤的選項,此物種就會面臨 滅亡的危機。因此總是會有一些人,不容易受旁人影響,這是為了「預防物種滅絕」的基 因保護機制,讓此物種得以生存。 書中提到,這些不會隨群眾起舞的人們,有時會被視為異類,甚至被嫌棄討厭(尤其作者 是日本人,「合群」在日本來說更為重要),但事實上他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,我們應該 要去尊重這些和多數人不同的意見和想法。 你是屬於喜歡湊熱鬧,還是不喜歡多管閒事的人呢?我個人是後者,這應該是「懶惰基因 」的一種吧~:p? 2. 幸福的感覺從何而來? 當人們覺得開心幸福時,是因為對發生的事情「打了分數」。而打分數的標準則遵循著以 下3個法則: (1)參考基準點 公司發給你50萬元獎金,你欣喜若狂,後來發現公司每人平均領到60萬元獎金,這時你的 心情會從開心轉為沮喪。 (2)損失規避 與「獲利」的心情相比,「損失」會對心情造成更強烈的影響。例如有個遊戲,能獲得或 損失1萬元的機率各有50%,大多數人通常會因不想承擔可能損失的風險,而選擇不參加。 (3)損失越大感覺越麻痺 雖然人類極度厭惡風險,甚至會願意花錢購買保險,但一旦真的遭遇到損失,對風險的態 度又會有所轉變。 例如,在賽馬中輸了一局,便會為了想取回損失而加倍賭注,當損失越大,情感也逐漸麻 痺,損失50萬和100萬的感受逐漸變得相同;許多賭博輸大錢或受詐騙的人都是掉入了這 樣的心理陷阱。 3. 機會成本「算」得出來嗎? 書中在講到「機會成本」一節時,舉了一個例子:A小姐發現自己追蹤很久的一個錢包, 將在某天特賣會由原價7000元打5折出售,她決定去參加(賺到3500元);但其實那天她 打工的地方缺人,如果去上班的話能得到6000元薪資(賺到6000元),但A小姐卻想都不 想就選擇去參加特賣會。 以上述例子來說,A小姐真的有因為忽略機會成本而造成「損失」嗎?這部分書中沒有深 入探究,不過我個人看了這個例子,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:要注意,機會成本並不是 只計算「錢」! 機會成本指的是在做出某個選擇時,所放棄的下一最佳選項的價值。這個「價值」可以是 金錢,也可能是時間、精力、快樂、資源…或其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。 雖然上述例子中,A小姐的選擇讓他少了2500元的收入,卻可能讓她獲得「撿到便宜的快 樂」、「得到錢包的滿足感」、「參加特賣會的樂趣」、「與朋友共度時光的機會」…等 ,對她來說,這些價值加起來或許早已遠遠超過2500元。 【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】 1. 本書介紹很多經濟行為背後的原理,比起經濟學來說,更像是一本心理學書籍。 2. 使用許多圖片、漫畫、舉例,優點是容易理解、適合作為行為經濟學的入門書籍,缺 點是缺乏系統、主題發散較不聚焦。 --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101.139.20.27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ok/M.1742888761.A.D48.html
Ischolar: 行為經濟學本來就是心理學 03/25 18:30
hwider: 謝謝分享 03/25 18:39
qien: 推 03/26 08:58